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1 15:20:19   浏览:988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办发(2004)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国务院各部季、各直属机构:
  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切实减轻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举措,近年来,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分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任务仍相当艰巨。为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经国务院同意,选择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东风汽车公司进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试点,现就试点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从2004年1月1日起,将中石油。中石化、东风汽车公司所属的全日制普通中小学(以下简称中小学)和公安、检察、法院(以下简称公检法)等职能单位,一次性全部分离并按属地原则移交地方管理。企业、市政机构、消防机构、社区机构、生活服务单位等分离问题,由企业和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商定,鼓励企业办社会机构通过市场化改革进行分离。
  二、移交地方管理的中小学、公检法机构,按照“移交资产无偿划转”的原则,以2003年企业财务决算为依据,实行成建制移交。移交前已发生的债务不移交地方政府,仍由原企业承担。
  三、移交人员以2003年12月31日的在职人数为依据,符合有关职(执)业资格条件的,在规定编制内经地方政府核定后,纳入移交范围。移交中涉及的机构编制事宜,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
  中小学离退休教师纳入移交人员范围。
  四、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的中小学、公检法以及中小学离退休教师的经费补助,按照2003年企业实际补助金额,经中央专项核定后,由中央财政给予补助。其中,对中小学的经费补助应剔除2003年企业收到的教育费附加返还。对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后,人员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低于当地政府规定同类人员标准的,按当地政府规定的标准计算。补助资金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划转地方财政补助基数。
  五、移交机构的资产、财务、劳动工资、社会保险、人事关系的划转,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中石油、中石化、东风汽车公司商地方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六、中石油、中石化、东风汽车公司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完成后,中央财政相应调减其所得税返还金额。
  七中石油、中石化、东风汽车公司办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管理,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顺利完成接收工作。财政部、国资委要会同教育部、公安部、高法院、高检院、劳动保障部、人事部等有关部门,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跟踪、指导,协调地方政府和企业,做好移交机构的交接工作,关及时总结试点经验。中石油、中石化、东风汽车公司要分别与地方政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精心组织。统一部署,周密安排,逐省(自治区、直辖市)研究落实,在交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各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讲政治、顾大局,确保移交机构的正常运转的社会稳定,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国有资产不流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二00四年三月十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群体食物中毒事故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的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吉政办发〔2003〕3号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群体食物中毒事故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关于实施群体食物中毒事故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三年一月二十四日

  关于实施群体食物中毒事故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预防群体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明确单位和个人在群体食物中毒事故中的责任,查处渎职、失职和违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及《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群体食物中毒事故是指集体就餐场所一次食物(含生活饮用水)中毒有死亡或中毒人员超过30人以上的事件。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集体就餐场所,包括宾馆、饭店、酒店、集体食堂、学生供餐单位、建筑工地临时就餐点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食物中毒事故。

  第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的生产经营者、管理人员、主管部门和监督部门应当履行食品卫生工作职责。对因未履行职责或不认真履行职责而发生群体食物中毒事故的,应当依照本办法追究其责任。

  第五条 发生群体食物中毒事故后,经有关部门调查,由监察部门对渎职、失职的直接责任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监督部门的有关责任人实施责任追究,根据情节,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条 肇事者责任。发生群体食物中毒事故,查明原因后,肇事者应当承担直接责任。对于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擅自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第七条 管理人员责任。管理人员和单位领导对食品卫生工作负有管理责任。管理人员和单位领导未尽管理责任造成群体食物中毒事故的,由管理人员和单位领导承担直接领导责任。

  第八条 主管部门责任。建筑工地临时就餐点、集体食堂、学生供餐单位、宾馆、饭店、酒店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对食品卫生工作进行管理和检查,未进行食品卫生管理发生群体食物中毒事故的,由主管部门承担间接领导责任。(一)建设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施工现场临时就餐点的管理。施工现场临时就餐点应当达到《食品卫生法》规定的卫生标准和条件,建设行政部门应当督促其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卫生许可证。

  现场施工单位和企业主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和各项管理制度,检查各项卫生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强对管理人员、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法律和预防食物中毒知识的培训,消除食物中毒事故隐患。建设行政部门未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管理职责造成群体食物中毒事故的,建设行政部门负间接领导责任。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现场施工单位及其企业主管单位负直接责任。(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学校集体食堂和学生供餐单位的管理,要求学校集体食堂和供餐单位按照《食品卫生法》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达到规定的卫生标准和条件,督促学校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领取卫生许可证后,方可开业。学校应当建立主管校长负责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和各项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卫生法律和预防食物中毒知识的培训。加强对食品采购、储存、加工、销售中容易造成食物中毒的重要环节的管理,严把食品准入关。

  教育行政部门未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管理职责造成群体食物中毒事故的,教育行政部门负间接领导责任。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学校负直接责任。

  (三)宾馆、饭店、酒店、食堂的相关主管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对所属餐饮单位的管理,要求所属餐饮单位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规定,达到规定的卫生标准和条件,督促其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领取卫生许可证后,方可开业。及时督查所属餐饮单位建立健全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各项卫生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强对食品采购、储存、加工、销售中容易造成食物中毒的重要环节的管理,严把食品准入关。宾馆、饭店、酒店、食堂的相关主管部门和单位未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管理职责造成群体食物中毒事故的,相关主管部门和单位负间接领导责任。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宾馆、饭店、酒店、食堂负直接责任。

  第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责任。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食品卫生法》及有关规定的宣传和监督执法力度,依法办理和发放卫生许可证,按规定频次进行巡回监督,对每个区域、所有单位明确监督责任,发现事故隐患要及时依法采取措施。协助有关主管部门和企业法定代表人加强对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法律和预防食物中毒知识的培训,提供技术服务。

  卫生行政部门未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卫生行政部门负直接责任,追究卫生监督人员、主管领导的相应责任。

  第十条 其他管理部门责任。按照《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未取得卫生许可证,其他行政部门许可营业造成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的,许可营业的行政主管部门负直接责任。

  第十一条 建设、教育、卫生等有关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执行重大食物中毒事故紧急报告制度,及时报告食物中毒有关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情况,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在食物中毒的调查和治疗过程中,隐瞒真实情况,不及时抢救治疗,干扰事故调查和其他致使危害加重的有关责任人员,要追究责任,对失职、渎职者严肃查处。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食品卫生工作的领导,为食品卫生监督执法营造良好的环境。对设立地方保护政策、以各种借口妨碍正常行政执法,发生群体食物中毒事故或中毒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的,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十三条 新闻单位应当按有关规定要求向社会报道群体食物中毒事故情况,因报道不实而造成社会恐慌或者严重负面影响的,追究新闻单位有关人员和主管领导的相应责任。

  第十四条 各级监察、卫生、有关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负责对群体食物中毒事故的调查和处理。涉及需要追究行政人员责任的,由监察部门实施责任追究,并做出处分决定;涉嫌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五条 各级监察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主题词:卫生 事故 监察 办法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纪委办公厅,吉林日报社、新华社吉

  林分社,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沈阳铁路局。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

  察院。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电处2003年1月27日印发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果园病虫冬季防控行动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果园病虫冬季防控行动的通知

农办农[2008]173号


河北、山西、辽宁、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厅(委、局),有关科研单位:

  今年,果树上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在部分水果优势产区呈扩散蔓延之势,严重威胁了水果生产安全和水果质量安全。为切实做好果树病虫的防控工作,有效控制疫情的扩散蔓延,我部决定在苹果、柑橘和梨的优势产区组织开展一次果园病虫冬季防控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当前正值冬季农闲季节,也是开展病虫源头治理的关键时期,加强果园病虫冬季灭杀工作,对减轻来年病虫危害、打好明年病虫防控基础意义重大。对此,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将病虫防控关口前移,立即组织开展一次果园病虫冬季防控行动,控制发病菌源,降低虫口密度,打好病虫防控第一仗,赢得明年防控主动权,为水果生产的稳定发展,确保农民增收做出新贡献。

  二、制定方案,精心部署。各地要根据本地果树病虫发生的种类、分布和危害情况,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分别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苹果、柑橘和梨的病虫冬季灭杀行动方案。通过印发开展果园病虫冬季防控行动的通知、召开果园病虫冬季防控现场会等形式,组织各级果树技术推广部门和植保植检机构,在苹果、柑橘和梨的优势产区深入开展果园病虫冬季防控行动。

  三、因地制宜,综合防控。各地根据当地果树生产和栽培的特点,采取综合的措施,科学地开展果园病虫冬季防控工作。一是清洁田园。清除树上枯枝、僵果、残存的套袋等杂物和地面落果、落叶和杂草,集中烧毁。二是剪病枝、刮翘皮。结合冬季修剪,着重剪除带虫蛀、虫孔、有虫卵和长势弱、发病严重的枝条,刮除老翘皮和病皮,进行集中销毁处理。三是翻耕表土,破坏病虫在土壤中的越冬环境。四是对常年失管失去价值的果园予以铲除改种。

  四、广泛宣传,科学指导。各地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果园病虫冬季防控的重要意义,提高果农综合防治意识;通过发放明白纸、张贴宣传挂图、培训班等形式,向果农普及果树病虫防控技术;通过组织各级植保技术人员、产业技术体系和行业科技专家,进村入园,进行技术指导,让果农掌握病虫冬季防控的要领,积极参与果园冬季检疫病虫灭杀行动。力争做到每户果农有一份冬季防控技术资料,每个行政村有一位果农参加县里举办的果树病虫冬季防控技术培训,每个乡镇有一位县级植保技术人员或有关科研单位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五、加强督导,落实责任。各省(区、市)农业部门进一步明确属地责任,加强对这次果园病虫冬季防控行动的跟踪、检查和督导,及时掌握各地防控行动的进展情况,总结交流各地经验,确保灭杀措施落实到位。要对各地这次果园冬季防控行动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并于2009年1月31日前将总结材料报我部种植业管理司植保植检处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检处。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